因落雁而得名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,秋末初冬,一队队成纵形或“人”字形的南迁大雁从雁荡的天空滑过。其中有一对领头雁夫妻见翅膀下水波潋滟,芦蒿摇曳,水草丰美,鱼沉浅底。大雁觉得这里食饵丰富,很是适合栖息越冬。受其吸引,纷纷落下,觅食的觅食,轻舞的轻舞,或鸣或戏或筑巢建窝……今天的雁荡村是个有一千多人的庄子,可当年少得可怜的原住民或从阊门迁徙来的移民插草为标,有的垦荒围田,有的捕鱼打猎,一片蛮荒之地连个庄舍名称都没有。那年初冬的一场大雪不期而至,庄台后荡冰天雪地白茫茫一片。这不,一大早,一位移民而来的猎户于茅草芦苇窠中,猛然见到几窝大雁成对地挤挨着。此情此景,猎户不是举枪射击,而是转身离去。冬去春来,大雁北飞天将暖时,当猎户再次来到去冬发现的雁窝处,只见雏雁和鸣,煞是可爱!这件事被猎户说与一位识文断字的土秀才听后,原本就为居住地取名而犯愁的土秀才这下来了灵感。雁塘——庄台后头有荡——荡中有雁——苏州移民们多么期盼过上如雁孵蛋、生儿育女般安逸、宁静的生活,不再流离颠沛。从此,这个仅有杜、俞、李等几姓几户的无名地取名雁荡庄。如今,我们从安塘村迎宾牌坊上仍然可以看到“雁荡村”三个大字。 观音寺与关帝石头会 三百年古刹——兴化十三丛林之一的雁荡观音禅寺,是一座庄严典雅、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。它位于雁荡村东南,三面环水,前后花园,是少有保持原地原貌的古建筑群。 观音禅寺分两阶段建筑而成。大雄宝殿始建于明末,前期庙况不详。直至清晚期, 1901年大年和尚为方丈,1929年惯知和尚为方丈。1930年,雁荡村民聘请恒正大和尚为观音禅寺方丈。由斋主俞庭学、杜年庆、俞金鏊献巨款援建观音殿、弥陀殿,东西两厢设有东西花园。此阶段是观音禅寺最鼎盛时期。当时有庙产一百余亩,僧人十多众。解放前夕,战火纷飞,曾有人枪打庙门强行拆庙,并放火示威。由孙尚荣、俞金凤等人冒死相护,才使这一文化古迹得以保存至今。 公元2000年在村两委会、有识之士关心下,全村村民献款献物修复了观音禅寺。 雁荡观音禅寺关帝石头盛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。远古年代,雁荡李氏开了一爿粉坊。一年农历正月十三天刚蒙蒙亮,外边寒风凛冽,滴水成冰,有姑嫂二人顶着寒风抬了一只大木桶往河口抬水。来到河口,姑娘拿着扁担,嫂子提着木桶登上码头提水,嫂嫂将满满一木桶水放在码头边踏脚磨上,姑嫂二人穿杠将水抬回家,当时未发现异常。她们二人正往水缸倒水之时,李氏老人在灯光下发现木桶底与石磨紧紧冻在一起。全家人惊喜万分,认为是神磨,随即将神磨洗刷干净,安放在神台前,点烛焚香,供拜起来。从此,李氏粉坊生意兴隆,人丁兴旺,数年后李氏家族移居江南。随着时代变迁,人员变更,神磨木桶由刘氏茶馆供奉在关帝圣君前。每逢初一月半之夜,神磨就发出龙吟虎啸之声,特别是正月十三声音加倍。这一奇景惊动了全庄,同时引起庄头的重视。在庄头的召集下,在刘氏茶馆召开全庄各族长、知名人士会议,经研究决定,请阴阳先生解谜。阴阳先生摆罗盘、测字卦、焚火作法方才知道,原来神磨是三国时期关云长拴马柱下、上马下马的踏脚磨,大木桶是周仓提水给赤兔马饮水之物。 从此,每逢正月十三都要举行盛大的关帝石头盛会,会期之日,桶磨合一,锣鼓齐鸣,龙狮共舞,举庄上下,人人参与。如磨子落在哪一方,看地面的高低,能预测年景的好坏、水势大小,据说很是灵验。
如果说浙东雁荡山是以“山水奇秀”而闻名,那么苏中兴化沈 镇的雁荡村则是以传奇故事而动人;以古寺、庙会为载体传承佛教民俗文化…… |
版权所有 泰州网络宣传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