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州问政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泰州问政 首页 文化 文化资讯 查看内容

春联文化的起源

2018-2-13 10:27| 发布者: zw123| 查看: 20493

摘要: 袁裕陵介绍,春联文化的起源,应远溯到我国古代的门神和桃符。“我国民众在很早的年代就出现了祭祀门神的活动,其目的是在五谷收藏、六畜安顿好之后请门神来守护,后来‘祀门’之举逐渐消亡,形式演变成张贴门神。” ...

袁裕陵介绍,春联文化的起源,应远溯到我国古代的门神和桃符。

“我国民众在很早的年代就出现了祭祀门神的活动,其目的是在五谷收藏、六畜安顿好之后请门神来守护,后来‘祀门’之举逐渐消亡,形式演变成张贴门神。”他说,再到后来演变成“桃符”,由两块长八寸、宽一寸左右的长方形桃木板制成,上书“神荼、郁垒”二字。沿用过程中,又出现了一些书写其它吉祥文字的桃符,如“逢凶化吉”、“禳灾降福”、“太公在此,诸邪远避”之类,由于题写较多文字的需要,桃符的面积也增大了,春联的形体就在桃符中逐渐形成。

据清代“戊戌六君子”之一的谭嗣同先生《石菊隐庐笔记》中记载,六朝梁代时徐州人刘孝绰在首都建康(今南京)做官。后因憎恶官场倾轧而辞官隐居,那一年岁末的时候就在自己家门上题了“闭门罢庆吊 高卧谢公卿”这么一个联语:我把门关起来,我家有什么事情不要你们来问,什么人来访,我也不接待。此语一出,“众皆争睹效仿,亭台柱壁,莫不题之。”

袁裕陵介绍,它比号称“中国最早一副春联”五代后蜀主孟昶的“新年纳余庆 佳节号长春”还要早400多年。

紧接着说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,这一位号称“对联天子”,首创了“春联”这个名词。清代文人陈云瞻的《簪云楼杂说》中记载:“春联之设,自明太祖始,时帝都金陵,于除夕忽传旨,公卿士庶家,门上须加春联一副。太祖亲微行出观,以为笑乐。偶见一家独无之,询知为阉豕苗者,尚未倩人耳。太祖为大书曰:双手劈开生死路,一刀割断是非根。投笔径去。嗣太祖复出,不见悬挂,因问故。答云:知是御书,高悬中堂,燃香祝圣,为献岁之瑞。太祖大喜,赉银三十两,俾迁业焉。”这段故事就是春联的起源。

书写春联之纸,称作“万年红”。为讨吉利,朱元璋下令用朱砂染春联纸,鲜红不褪色,“朱”即为红色,又暗喻朱家江山万年不变。也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,以其天子身份、圣旨形式来推行春联文化,上行下效,蔚然成风。每逢近春节,家家户户都贴春联,到处都是一片“红海洋”,这样就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风俗文化。

谈起春联文化习俗,袁裕陵先从春节说起,这是自古以来我国民间最悠久、最隆重、最热闹的节日,主要内容为“除旧迎新”:掸尘、贴门神、放爆竹、祭祖、饮屠苏酒、吃五辛盘(葱、蒜、韭、薤、芫荽)等。

所有的这个节日的活动里面有一项“贴春联”的重要活动,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象征吉祥、表达人们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一项民族习俗,同时也是世界民俗文化中的一道奇观。除夕这天,家家户户打扫完毕后,都要在各处门上新贴一副春联,顿觉满壁生辉,增添了许多喜庆氛围。到了大年初一,人们随着拜年的人群从大街小巷走过,最为抢眼的便是满街红红火火的春联,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。

春联一般用紫红、大红颜色的纸张来书写,这是因为民间传说中有一种叫“年”的怪兽,它专门在严冬或除夕时出来为非作歹,挨家挨户吃人。但它怕光、怕响、怕红颜色,于是人们就燃放鞭炮、用红纸写春联来驱邪避害,红色本身具有喜庆色彩(旧时桃符板也是暗红色),用于春联更加增添了新年气氛。也有用其它色纸的,如灶王爷像联须用绿色,寺庙春联须用黄色等。

“对联的语言有四字、五字、七字、九字甚至更多,但一般以四、五、七字为主。其内容不外是吉祥之词、贺新之语,此外还须加一横批。”袁裕陵介绍,除了春联要加横批,其他所有的对联都不要加横批,春联张贴时不宜太高或太低,一般应以门楣高度为准,给视觉以美感。

除了春联,还有一种“春帖”(也称春条),也属春联文化之衍生。它一般是用大红纸剪裁成长一尺、宽四五寸的长条,竖着书写,内容也不外吉祥如意之四字词语。如院子里就贴“满院生辉”,门外对面墙上就贴“出门见喜”,房间就贴“诸事顺心”,储水缸就贴“川流不息”,米面缸就贴“取之不尽”等等。

春联是楹联文化的一部分,楹联文化应始于秦汉时期先民质朴的阴阳相生之说。老子《道德经》里讲了:“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”,刘勰《文心雕龙》又讲:“造化赋形,支体必双;神理为用,事不孤立”,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对立性的,不可能是单独的。

日本人遍照金刚在《文镜秘府论》里面也说了:“凡为文章,皆须对属。诚以事不孤立,必有匹配而成。至若上与下、尊与卑、有与无、同与异、去与来、虚与实、出与入、是与非、贤与愚、悲与乐、明与暗、浊与清、存与亡、进与退……并须以类对之:一二三四、数之类也,东南西北、方之类也,青赤玄黄、色之类也,风云霜露、气之类也,鸟兽草木、物之类也,耳目手足、形之类也,道德仁义、行之类也,唐虞夏商、世之类也,王侯公卿、位之类也……”

“他都是分得一类一类的对仗,由此观之,楹联文化的产生,是瓜熟蒂落、顺理成章之事。”袁裕陵说。

南北朝之前,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是“非格律体”,没有格律,每一首诗的字数、句数、平仄、对仗和押韵等等没有一定之规。到了南朝齐武帝萧赜永明(公元483-493)年间,由沈约、谢朓、王融和周颙四位精通音乐的诗人共同研究产生了称为“永明体”的新格律诗体。

“永明体的形式特点是,利用汉字平上去入四声,将之按一定规则组织排列,使文章诗歌产生抑扬顿挫的音韵美。”袁裕陵说,“永明体”是在继承南朝以前诗歌艺术技巧和声律的基础上,建立起律诗的格律和体制。它要求律诗的颔联(三、四句)和颈联(五、六句)须两两对仗(即两句中字数相等、词性相同、结构相似、平仄相反),这就为楹联格律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直接的、极为有利的条件。春联作为楹联大家庭中的一个种类,创作格律也应如此。

2012年、2013年,袁裕陵曾两次来到泰州,和本地诗词界的朋友们作春联大赛。本次讲座中,他列举了几副春联具体讲解,从梅兰芳、望海楼、乔园,到泰山公园岳王祠等。

“比如这副望海楼春联,是在座的王庆农先生的。‘凤城河畔,桃李梅百花争艳;文汇堂前,江淮海三水汇流。’”他说,凤城河对文汇堂,是名词,专用名词,畔对前,是方位词,桃李梅是三个并列的词语,所以下面江淮海,用的也是三个并列的,百花对三水,三条水,长江、淮河、大海,三水汇流,百花争艳,对得非常工整。

再说到泰州的楹联,泰山公园的岳王祠的一副联,“天风吹战垒 海气肃忠魂。”袁裕陵对于这副联非常钦佩,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,天风对海气,吹对肃,肃是很恭敬地迎接过来,把岳飞的忠魂引到我们这儿来,战垒对忠魂。

活动现场,袁裕陵从农业、林业、牧业、渔业、党政机关、财贸商业等13个方面分别列举了一副春联,向大家说明各个部门它的春联表现形式都不一样,有共性,也有个性。

什么叫共性?他说,指要符合所有对联的四个要求,字数相等,词性相同,结构相似,平仄相反,这是它的共性。所谓个性,比如你写渔业不能写到农业,写医生不能写到体育上面去,要有自己的表现手段。

说完了表现形式,袁裕陵接着与大家谈论了春联文化市场的现状与设想,

如今每临近春节,那些印刷版的所谓“春联”就铺天盖地地涌入城市和乡镇,大多式样花哨、联文平庸、格律错乱,却堂而皇之地张贴在大街小巷、百姓人家。袁裕陵感慨,城市是文化的客厅,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更应该是城市的灵魂。任由这些低劣、平庸的“春联”大行其道,实在令人有“煮鹤焚琴”、大煞风景之感慨。

讲座最后,他呼吁有关文宣管理部门,与楹联文化组织和爱好者联合起来,通力合作,精心创作内容健康、符合格律、设计精美大方的春联文化产品,由书法家书写后再由文化宣传、商业部门统一印制销售,从根本上抵制庸俗文化,改变乱象,守住春联市场这块传统文化阵地。

请理性评论、文明发言,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。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。

泰州网  

版权所有 泰州网络宣传中心

回顶部